2007年4月3日 星期二

保護水資源,刻不容緩!

撰文╱李家維 《科學人》雜誌總編輯、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弱水三千,我只能取一瓢而飲,這是地球水資源的真實寫照。我們住在水行星上,地球表面的71%為海洋所覆蓋,平均深度是4000公尺,如此浩瀚的水量,我們卻用不了,喝不得。淡水只佔全球水量的3.5%,其中的近70%凍結在冰川、萬年雪和永凍層,而另外的30%是地下水,多數又在人力難及的深深地層裡。因此所有湖泊和河川的水只佔全球水量的萬分之一,66億人口和無數的動、植物賴此維生,水資源的競爭當然就成了現代人類的最大挑戰,急迫性可能遠超過石油危機和全球暖化。

3月22日是世界水資源日,專家們的新警語是現在有12億人被迫喝下不潔的飲水,到了2025年時會有40億人缺水,其中的2億人是活在絕對缺水的情況下,這樣的世界會和平嗎?過去人類是逐水而居,引水和攔水的技術發明後,才能逐漸擴展生活和農業區。現在人類使用的水量更是300年前的45倍,也因此水壩成了現代社會必要的基本建設。壩建得再堅固也難超過百年,世界上現有80萬座水壩,其中不少已應屆齡退役,該不該拆?如何拆?拆了之後又有什麼好處?這些都是生態學者和工程專家們要合力解決的問題。

在這期《科學人》中,美國北亞利桑那大學的馬克斯以化石溪水壩為例,細說拆壩過程和後續復育該有的複雜考量。他們竟然要在拆壩之前先把原生魚空運到安全地方,然後投毒殺死外來魚,最後再移回原生魚,說這是整體計畫的成功關鍵。對我們台灣人來說,這真是不可思議的超高標準。因此我們邀請清華大學的曾晴賢也來談台灣的水壩問題,他是台灣極少數的河川生態學者之一,曾經成功拯救無數溯溪洄遊的本土魚,在文中他痛陳我們過去對水壩清淤的輕忽和因此付出的慘痛代價。大多數台灣人對這點該有同樣深刻的感觸,桃園人尤其如此,近幾年每逢颱風就失靈的石門水庫,頻讓等水車成了他們的生活重心。

水資源的管理需要智慧、用心和經費,缺水已是我們共同的生活經驗,而改善措施都已清楚討論,就待起而行了。

【本文轉載自科學人2007年4月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