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譯自2007年8月24日外電;鄭佳宜編譯;蔡麗伶審校
「關鍵時刻」(The 11th Hour)是一部關於你我的影片。與以往的生態紀錄片不同,「關鍵時刻」並未營造末日生態浩劫的場景。知名環境學者保羅‧霍肯(Paul Hawken)滿意地表示,「我們正處在絕妙的時代。這個世代可以改變世界,將未來帶到一個不可思議的境地。」
而這正是製片康娜絲‧彼德森(Conners Petersen)和娜蒂雅‧彼德森(Nadia Petersen)姊妹想要傳遞的訊息,在影片結尾,答案顯而易見,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視地球如同自己的家、如同我們自己。現在是清潔家園的時候。
彼德森姊妹,和身兼旁白和共同製作人的李奧納多‧迪卡皮歐,要讓觀眾意識到,無論是個人或集體行為,都足以嚴重破壞地球環境。不過影片主題不在強調破壞程度,而在探討復原方式;我們已經累積足夠的現況報導,現在該起身採取行動了。
規模不大的製作團隊訪問了超過70位專家,包括大衛‧歐爾(David Orr)、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大衛‧鈴木(David Suzuki)和曾任蘇維埃冷戰領袖的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這些人皆在片中針對當前生態危機發表看法,影片集結了四面八方的意見和資訊。
不同於過去生態紀錄片以營造恐怖場景或幽默方式引起觀眾注意,「關鍵時刻」的強度在於從頭到尾單刀直入訴諸主題。
製片團隊為電影架設11thhouraction.com網站,協助觀眾更具體發現生活中哪些好習慣有助地球永續發展。
製片團隊並和專家合作,腦力激盪想出各種方式激勵民眾反思日常行為對地球的合理性。大衛‧歐爾規劃一場校園挑戰活動,要求學生策劃一份氣候控制計畫。在總統大選其間,這個團隊將支持百日計畫(100-Day Plan),列舉下任總統在修改政策和永續議題上不可規避的事項。
「地球一直都在,」彼德森解釋,「但我們人類不是。事實就是如此。」時間不斷流逝,而這不是其他人的事,這就是你我的責任。幸而「關鍵時刻」帶給我們的不是預告地球將有多糟,而是讓我們看到解決的希望。
2007年8月29日 星期三
李奧納多環境紀錄片「關鍵時刻」上映
2007年7月31日 星期二
印度擬刷新世界紀錄 一天種植一千萬棵樹
印度「烏塔爾省」打算今天動員群眾,在一天內種植一千萬棵樹,刷新世界紀錄。
地方官員表示,這項活動主要是希望喚起民眾對於環保的關注。當局規劃了九千多個植樹地點,打算一舉重下一千零二十六萬多棵樹。上次的世界紀錄是去年印度「塔米爾納度省」在三天內種植了85萬多棵樹。
這次「烏塔爾省」將使用全球定位系統技術,紀錄每一棵樹。當地農民也熱烈響應這項活動,紛紛向政府單位登記要種樹。「金氏世界紀錄」工作人員表示,他們已經接獲通知,並已派員前往準備認證。
此次新聞摘自yahoo
地方官員表示,這項活動主要是希望喚起民眾對於環保的關注。當局規劃了九千多個植樹地點,打算一舉重下一千零二十六萬多棵樹。上次的世界紀錄是去年印度「塔米爾納度省」在三天內種植了85萬多棵樹。
這次「烏塔爾省」將使用全球定位系統技術,紀錄每一棵樹。當地農民也熱烈響應這項活動,紛紛向政府單位登記要種樹。「金氏世界紀錄」工作人員表示,他們已經接獲通知,並已派員前往準備認證。
此次新聞摘自yahoo
2007年4月21日 星期六
一起來參加全球最大、最火熱的地球日派對吧!
作者:薛郁欣、劉香君(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台灣地球日活動總表下載】
4月,除了炒得最火熱的「春吶」、「春浪」系列音樂饗宴,你更不能錯過4月22日,由全球174個國家、15,000個組織,在22日前後週末進行上萬場的地球日狂歡派對。
這場流傳近40年的地球日派對活動,是源自於於1970年4月22日成立的世界地球日,每年一旦到了地球日的官方日期4月22日,全世界將會同步進行地球日活動,且許多組織還會將地球日活動延長,延續一整周或整個月,作為地球周或者4月地球月,提醒著每個人、每一天都要時時關注地球的每一呼息。
2007年,第37個地球日即將到來,再次提醒著我們一年又過去了,台灣的環境和社經景況有無不同?老問題是否一再重演?您如何看待生命的根源─地球呢?又是如何定位自己的力量?專屬地球日的派對,你又參加過幾場呢?
地球日狂歡派對在台灣
今年的地球日活動在台灣,又再次證明有越來越多人關注全球暖化的問題,更有許多人開始重視地球家園的現況並開始行動。今年的活動內容較以往更加豐富多樣,不但有電視頻道展開環境紀錄片馬拉松式播映,以及網路串聯、有獎徵答等多重媒介的呈現,更有來自台灣北中南在地社團發起的一系列騎單車、演講、音樂會等關懷地球的活動,歡迎愛台灣的你我,熱情加入這場地球日狂歡派對。
2007年台灣地球日的活動主題,主要環繞著資源回收利用,更強調學習如何在日常生活作息裡,與大地一起健康呼吸、讓生態更美好的作為!所以推薦大家參與由葡萄藤書屋舉辦的一系列「有機才有機會」有機概念講座,介紹日本、德國、印度等有機概念創始者與實踐者的故事,深入了解有機農業的發起、哲思與實務應用情形,並可觀賞《牛糞傳奇》紀錄片,一起了解在牛糞中,也能延伸一股抵抗跨國資本的力量;也許,你將會出現「無米樂」事件的另一個解答。
另外我們也可在音樂聲中,看到社會運動的開端,聽聽這場「音樂與社會運動的對話與結合」演講吧!休息一下,繼續在葡萄藤書屋聽場音樂會,文祥、黑手那卡西、9292和何真真分別唱述農村與有機農業的故事,伴著樂生院民歌詞裡的心酸,訴說對文明和地球環境的衝突的想望,並推薦她們愛地球的方式。
在家上網就能趕場地球日活動
在網路與電視頻道方面,則是由環保署首次與國家地理頻道合作,推展一項「全球暖化、台灣發燒」網路活動:除了環保知識英檢、留言想對策,並在國家地理電視頻道進行環境生態紀錄片馬拉松播映!
除了藉由電視、網路來關心地球,還有很多活動邀請你到大自然來實踐環境保育的意義:在花蓮鯉魚潭、高雄蓮花池溼地、台中筏子溪、新竹馬武督森林、台北淡水河與五股溼地,您可以參與生態導覽,觀察河川甚至是實際參與維護的工作,還有騎單車、DIY、闖關遊戲和寫生比賽。
候選人也得列席地球日講座
二仁溪污染
而生活環境的議題不只是保育、教育、污染整治,環境議題更是政治角力、資源搶奪的戰場,您知道台灣政府對於環境議題是持著什麼樣的態度?參選的候選人如何擘畫台灣的未來呢?學術界與企業集團又是如何集思廣益找出因應全球暖化的解決方案呢?多場精采的研討會、講座請別錯過喔!「中台灣空氣污染及溫室氣體管制策略研討會」、「公民前線講座──談全球暖化與台灣環境問題」、「守護森林資源、永續經營地球」世界地球日國際研討會,還有2007全國NGOs環境會議,歡迎你前來與政治、學術、企業等各界人士交流心得與所思。
多年以來,在美國東北角阿卡迪亞國家公園的山頂臨近海岸附近,立著一個告示牌,上頭寫著:「污染沒有國界」。台灣,同屬地球村的一份子,我們積極地參與財經協議計劃,也努力提升科技尖端的發展與交流,但似乎忘了我們是居住在物種多樣、生態脆弱的島嶼上,過去我們忽略了環境資源的成本,現在我們則快速地失去產業發展的優勢。「污染沒有國界」的話語,越發顯得發人醒思;參與台灣地球日系列活動,更是你行動的重要一步!
【台灣地球日活動總表下載】
4月,除了炒得最火熱的「春吶」、「春浪」系列音樂饗宴,你更不能錯過4月22日,由全球174個國家、15,000個組織,在22日前後週末進行上萬場的地球日狂歡派對。
這場流傳近40年的地球日派對活動,是源自於於1970年4月22日成立的世界地球日,每年一旦到了地球日的官方日期4月22日,全世界將會同步進行地球日活動,且許多組織還會將地球日活動延長,延續一整周或整個月,作為地球周或者4月地球月,提醒著每個人、每一天都要時時關注地球的每一呼息。
2007年,第37個地球日即將到來,再次提醒著我們一年又過去了,台灣的環境和社經景況有無不同?老問題是否一再重演?您如何看待生命的根源─地球呢?又是如何定位自己的力量?專屬地球日的派對,你又參加過幾場呢?
地球日狂歡派對在台灣
今年的地球日活動在台灣,又再次證明有越來越多人關注全球暖化的問題,更有許多人開始重視地球家園的現況並開始行動。今年的活動內容較以往更加豐富多樣,不但有電視頻道展開環境紀錄片馬拉松式播映,以及網路串聯、有獎徵答等多重媒介的呈現,更有來自台灣北中南在地社團發起的一系列騎單車、演講、音樂會等關懷地球的活動,歡迎愛台灣的你我,熱情加入這場地球日狂歡派對。
2007年台灣地球日的活動主題,主要環繞著資源回收利用,更強調學習如何在日常生活作息裡,與大地一起健康呼吸、讓生態更美好的作為!所以推薦大家參與由葡萄藤書屋舉辦的一系列「有機才有機會」有機概念講座,介紹日本、德國、印度等有機概念創始者與實踐者的故事,深入了解有機農業的發起、哲思與實務應用情形,並可觀賞《牛糞傳奇》紀錄片,一起了解在牛糞中,也能延伸一股抵抗跨國資本的力量;也許,你將會出現「無米樂」事件的另一個解答。
另外我們也可在音樂聲中,看到社會運動的開端,聽聽這場「音樂與社會運動的對話與結合」演講吧!休息一下,繼續在葡萄藤書屋聽場音樂會,文祥、黑手那卡西、9292和何真真分別唱述農村與有機農業的故事,伴著樂生院民歌詞裡的心酸,訴說對文明和地球環境的衝突的想望,並推薦她們愛地球的方式。
在家上網就能趕場地球日活動
在網路與電視頻道方面,則是由環保署首次與國家地理頻道合作,推展一項「全球暖化、台灣發燒」網路活動:除了環保知識英檢、留言想對策,並在國家地理電視頻道進行環境生態紀錄片馬拉松播映!
除了藉由電視、網路來關心地球,還有很多活動邀請你到大自然來實踐環境保育的意義:在花蓮鯉魚潭、高雄蓮花池溼地、台中筏子溪、新竹馬武督森林、台北淡水河與五股溼地,您可以參與生態導覽,觀察河川甚至是實際參與維護的工作,還有騎單車、DIY、闖關遊戲和寫生比賽。
候選人也得列席地球日講座
二仁溪污染
而生活環境的議題不只是保育、教育、污染整治,環境議題更是政治角力、資源搶奪的戰場,您知道台灣政府對於環境議題是持著什麼樣的態度?參選的候選人如何擘畫台灣的未來呢?學術界與企業集團又是如何集思廣益找出因應全球暖化的解決方案呢?多場精采的研討會、講座請別錯過喔!「中台灣空氣污染及溫室氣體管制策略研討會」、「公民前線講座──談全球暖化與台灣環境問題」、「守護森林資源、永續經營地球」世界地球日國際研討會,還有2007全國NGOs環境會議,歡迎你前來與政治、學術、企業等各界人士交流心得與所思。
多年以來,在美國東北角阿卡迪亞國家公園的山頂臨近海岸附近,立著一個告示牌,上頭寫著:「污染沒有國界」。台灣,同屬地球村的一份子,我們積極地參與財經協議計劃,也努力提升科技尖端的發展與交流,但似乎忘了我們是居住在物種多樣、生態脆弱的島嶼上,過去我們忽略了環境資源的成本,現在我們則快速地失去產業發展的優勢。「污染沒有國界」的話語,越發顯得發人醒思;參與台灣地球日系列活動,更是你行動的重要一步!
2007年4月12日 星期四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我們將這些真理視作不證自明的,〈我們相信〉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造物者賦予所有人一些不容奪取的權利,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美國獨立宣言(United States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1776
最近有一部電影,「當幸福來敲門」,講述了一位貧窮幾至破產的美國人,為追求自己的美國夢,不放棄,努力替自己爭取工作機會,最後好萊塢式地成功的故事。當然,故事裡主人翁的熱情和眼淚是決不少的,傳奇似的事蹟也總以一種美國中下階層的平凡,赤裸裸呈現。而這些部份的賺人熱淚早已被寫在劇本上,就不消多說。真正引人注意的是片頭美國獨立宣言的剪影,和片中幾次猜想傑佛遜撰寫時是如何突發奇想,及幼兒園外拼錯的「幸福」一字。”happiness”,幸福、快樂。多少美國人、非美國人為這個字捨命,為自己或為他人。果真如傑佛遜一次也許浪漫的心血來潮,所有人都為這個造物主給予的權利所趨使,所有人都在他們自己的”the pursuit of happiness”上,奮鬥著。
在啟發近代民主思潮幾位重要的思想家的著作中,從來都不著眼於這樣一種天真爛漫的妄想:約翰洛克(John Locke)說:「生命、自由、和財產。(Life, Liberty and Estate.)」亞當斯密(Adam Smith)則選擇了:「生命、自由、和追求財富。(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property.)」到了傑佛遜手中卻是一種這樣理想卻真實的希冀,幸福。所以,究竟是怎樣的心情呢?傑佛遜在建立美利堅合眾國時的夢想、目的該就是為了這個字吧!當時人們口中,「新大陸上兩百萬自由的心靈」,再一次藉著這堪稱美國第一篇本土散文的獨立宣言,驚天動地的建立了他們的國家,他們的夢想,就建在對幸福的追求上。
“happiness”,也是快樂,而哪個人不想追求快樂呢?仔細想來,這其實是一種非常喀爾文、非常資本主義的觀點,為追求自身快樂,奮不顧身;當然也深深懷著只要肯做,就能追到的信心。然而傑佛遜把資本先輩的「財產」、「財富」幻化成浪漫時期的產物,浪漫美利堅的產物。還記得夏祖焯老師在課堂上精闢的分析:歐洲的浪漫主義是逃避,美國的浪漫主義是希望。正是希望。推動傑佛遜、華盛頓、富蘭克林的希望至今也在六十億人的眼裡閃耀,而快樂幸福就在刺眼的光中,等待肯付出的人們追尋。
可如今,快樂卻在世紀的交換上岌岌可危;在獨立宣言簽署的二百三十年後,我們的世界受到了挑戰,人類甚至就要眼睜睜地看著自己追求幸福的權利被剝奪。門前的池塘因為隔壁工業區的開發乾涸,大片大片的荒地田野在重劃區裡碎裂成風中的碎片,小時候仰著臉、張著小嘴微笑飲用的雨水不再,而最舒服的海風和天空藍也都被火力發電廠給遮掩。一切一切我們所熟悉的快樂在不斷地天災(人禍!?)中漸漸凋零;人們所仰以生息的地球,和我們的手足生靈也在這樣的可怕中枯萎。難到我們要放棄嗎?難道我們所追求的就僅僅只是更快的跑車和更強的電腦嗎?
絕不是的。記憶如此清晰,我又怎能忘了小時候在外公家晒穀的廣場上赤腳奔跑的快樂?記憶如此清晰,我是那樣一個寧可在外頭野上一天,光著腳丫子在公園軟軟的草地上散步也不願躲在電腦桌前,看上一部電影或遊戲的孩子。我在城裡接受教育,但過去在田野裡的回憶不會逝去,我依舊嚮往田中央的野炊,和外婆在田裡頭唱著山歌呼喊午茶的聲音。快樂會逝去,但快樂的記憶不會。
而我們仍然有能力追求快樂,我們有權追快樂、追幸福!叛逆期剛剛過去的我知道,世上最長最久最可以依賴的幸福還是來自於身旁的人、小小的事、從不會瞄上一眼的物。那麼,就讓我們從保護他們做起吧!那麼,讓過去的我回來吧!
很喜歡宮崎峻的一部動畫,「兒時的點點滴滴」,裡頭的男主角是回去山林小村裡,耕耘有機農業的新農夫,而女主角是一位讓打小就有的鄉野夢跟著自己成長的大女孩。兩個人在鄉下相遇,然後然後……。看如今,我們有機會讓自己過去的美好時光再來,像那個女孩,我們有機會把丟掉的再找回來,像那個男孩,為什麼不呢?
高爾說:「我們已經擁有所需要的一切,來解決眼下的問題,只是我們缺乏了最重要的一項可再生能源──我們的決心。」我們的決心!如此痛快的一句話,其實幸福就在唾手可得的地方。就讓心中那股對快樂的渴望引領我們前進。就讓明天過後,是更耀眼的陽光!
by WolfTail
美國獨立宣言(United States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1776
最近有一部電影,「當幸福來敲門」,講述了一位貧窮幾至破產的美國人,為追求自己的美國夢,不放棄,努力替自己爭取工作機會,最後好萊塢式地成功的故事。當然,故事裡主人翁的熱情和眼淚是決不少的,傳奇似的事蹟也總以一種美國中下階層的平凡,赤裸裸呈現。而這些部份的賺人熱淚早已被寫在劇本上,就不消多說。真正引人注意的是片頭美國獨立宣言的剪影,和片中幾次猜想傑佛遜撰寫時是如何突發奇想,及幼兒園外拼錯的「幸福」一字。”happiness”,幸福、快樂。多少美國人、非美國人為這個字捨命,為自己或為他人。果真如傑佛遜一次也許浪漫的心血來潮,所有人都為這個造物主給予的權利所趨使,所有人都在他們自己的”the pursuit of happiness”上,奮鬥著。
在啟發近代民主思潮幾位重要的思想家的著作中,從來都不著眼於這樣一種天真爛漫的妄想:約翰洛克(John Locke)說:「生命、自由、和財產。(Life, Liberty and Estate.)」亞當斯密(Adam Smith)則選擇了:「生命、自由、和追求財富。(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property.)」到了傑佛遜手中卻是一種這樣理想卻真實的希冀,幸福。所以,究竟是怎樣的心情呢?傑佛遜在建立美利堅合眾國時的夢想、目的該就是為了這個字吧!當時人們口中,「新大陸上兩百萬自由的心靈」,再一次藉著這堪稱美國第一篇本土散文的獨立宣言,驚天動地的建立了他們的國家,他們的夢想,就建在對幸福的追求上。
“happiness”,也是快樂,而哪個人不想追求快樂呢?仔細想來,這其實是一種非常喀爾文、非常資本主義的觀點,為追求自身快樂,奮不顧身;當然也深深懷著只要肯做,就能追到的信心。然而傑佛遜把資本先輩的「財產」、「財富」幻化成浪漫時期的產物,浪漫美利堅的產物。還記得夏祖焯老師在課堂上精闢的分析:歐洲的浪漫主義是逃避,美國的浪漫主義是希望。正是希望。推動傑佛遜、華盛頓、富蘭克林的希望至今也在六十億人的眼裡閃耀,而快樂幸福就在刺眼的光中,等待肯付出的人們追尋。
可如今,快樂卻在世紀的交換上岌岌可危;在獨立宣言簽署的二百三十年後,我們的世界受到了挑戰,人類甚至就要眼睜睜地看著自己追求幸福的權利被剝奪。門前的池塘因為隔壁工業區的開發乾涸,大片大片的荒地田野在重劃區裡碎裂成風中的碎片,小時候仰著臉、張著小嘴微笑飲用的雨水不再,而最舒服的海風和天空藍也都被火力發電廠給遮掩。一切一切我們所熟悉的快樂在不斷地天災(人禍!?)中漸漸凋零;人們所仰以生息的地球,和我們的手足生靈也在這樣的可怕中枯萎。難到我們要放棄嗎?難道我們所追求的就僅僅只是更快的跑車和更強的電腦嗎?
絕不是的。記憶如此清晰,我又怎能忘了小時候在外公家晒穀的廣場上赤腳奔跑的快樂?記憶如此清晰,我是那樣一個寧可在外頭野上一天,光著腳丫子在公園軟軟的草地上散步也不願躲在電腦桌前,看上一部電影或遊戲的孩子。我在城裡接受教育,但過去在田野裡的回憶不會逝去,我依舊嚮往田中央的野炊,和外婆在田裡頭唱著山歌呼喊午茶的聲音。快樂會逝去,但快樂的記憶不會。
而我們仍然有能力追求快樂,我們有權追快樂、追幸福!叛逆期剛剛過去的我知道,世上最長最久最可以依賴的幸福還是來自於身旁的人、小小的事、從不會瞄上一眼的物。那麼,就讓我們從保護他們做起吧!那麼,讓過去的我回來吧!
很喜歡宮崎峻的一部動畫,「兒時的點點滴滴」,裡頭的男主角是回去山林小村裡,耕耘有機農業的新農夫,而女主角是一位讓打小就有的鄉野夢跟著自己成長的大女孩。兩個人在鄉下相遇,然後然後……。看如今,我們有機會讓自己過去的美好時光再來,像那個女孩,我們有機會把丟掉的再找回來,像那個男孩,為什麼不呢?
高爾說:「我們已經擁有所需要的一切,來解決眼下的問題,只是我們缺乏了最重要的一項可再生能源──我們的決心。」我們的決心!如此痛快的一句話,其實幸福就在唾手可得的地方。就讓心中那股對快樂的渴望引領我們前進。就讓明天過後,是更耀眼的陽光!
by WolfTail
2007年4月3日 星期二
保護水資源,刻不容緩!
撰文╱李家維 《科學人》雜誌總編輯、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弱水三千,我只能取一瓢而飲,這是地球水資源的真實寫照。我們住在水行星上,地球表面的71%為海洋所覆蓋,平均深度是4000公尺,如此浩瀚的水量,我們卻用不了,喝不得。淡水只佔全球水量的3.5%,其中的近70%凍結在冰川、萬年雪和永凍層,而另外的30%是地下水,多數又在人力難及的深深地層裡。因此所有湖泊和河川的水只佔全球水量的萬分之一,66億人口和無數的動、植物賴此維生,水資源的競爭當然就成了現代人類的最大挑戰,急迫性可能遠超過石油危機和全球暖化。
3月22日是世界水資源日,專家們的新警語是現在有12億人被迫喝下不潔的飲水,到了2025年時會有40億人缺水,其中的2億人是活在絕對缺水的情況下,這樣的世界會和平嗎?過去人類是逐水而居,引水和攔水的技術發明後,才能逐漸擴展生活和農業區。現在人類使用的水量更是300年前的45倍,也因此水壩成了現代社會必要的基本建設。壩建得再堅固也難超過百年,世界上現有80萬座水壩,其中不少已應屆齡退役,該不該拆?如何拆?拆了之後又有什麼好處?這些都是生態學者和工程專家們要合力解決的問題。
在這期《科學人》中,美國北亞利桑那大學的馬克斯以化石溪水壩為例,細說拆壩過程和後續復育該有的複雜考量。他們竟然要在拆壩之前先把原生魚空運到安全地方,然後投毒殺死外來魚,最後再移回原生魚,說這是整體計畫的成功關鍵。對我們台灣人來說,這真是不可思議的超高標準。因此我們邀請清華大學的曾晴賢也來談台灣的水壩問題,他是台灣極少數的河川生態學者之一,曾經成功拯救無數溯溪洄遊的本土魚,在文中他痛陳我們過去對水壩清淤的輕忽和因此付出的慘痛代價。大多數台灣人對這點該有同樣深刻的感觸,桃園人尤其如此,近幾年每逢颱風就失靈的石門水庫,頻讓等水車成了他們的生活重心。
水資源的管理需要智慧、用心和經費,缺水已是我們共同的生活經驗,而改善措施都已清楚討論,就待起而行了。
【本文轉載自科學人2007年4月號】
弱水三千,我只能取一瓢而飲,這是地球水資源的真實寫照。我們住在水行星上,地球表面的71%為海洋所覆蓋,平均深度是4000公尺,如此浩瀚的水量,我們卻用不了,喝不得。淡水只佔全球水量的3.5%,其中的近70%凍結在冰川、萬年雪和永凍層,而另外的30%是地下水,多數又在人力難及的深深地層裡。因此所有湖泊和河川的水只佔全球水量的萬分之一,66億人口和無數的動、植物賴此維生,水資源的競爭當然就成了現代人類的最大挑戰,急迫性可能遠超過石油危機和全球暖化。
3月22日是世界水資源日,專家們的新警語是現在有12億人被迫喝下不潔的飲水,到了2025年時會有40億人缺水,其中的2億人是活在絕對缺水的情況下,這樣的世界會和平嗎?過去人類是逐水而居,引水和攔水的技術發明後,才能逐漸擴展生活和農業區。現在人類使用的水量更是300年前的45倍,也因此水壩成了現代社會必要的基本建設。壩建得再堅固也難超過百年,世界上現有80萬座水壩,其中不少已應屆齡退役,該不該拆?如何拆?拆了之後又有什麼好處?這些都是生態學者和工程專家們要合力解決的問題。
在這期《科學人》中,美國北亞利桑那大學的馬克斯以化石溪水壩為例,細說拆壩過程和後續復育該有的複雜考量。他們竟然要在拆壩之前先把原生魚空運到安全地方,然後投毒殺死外來魚,最後再移回原生魚,說這是整體計畫的成功關鍵。對我們台灣人來說,這真是不可思議的超高標準。因此我們邀請清華大學的曾晴賢也來談台灣的水壩問題,他是台灣極少數的河川生態學者之一,曾經成功拯救無數溯溪洄遊的本土魚,在文中他痛陳我們過去對水壩清淤的輕忽和因此付出的慘痛代價。大多數台灣人對這點該有同樣深刻的感觸,桃園人尤其如此,近幾年每逢颱風就失靈的石門水庫,頻讓等水車成了他們的生活重心。
水資源的管理需要智慧、用心和經費,缺水已是我們共同的生活經驗,而改善措施都已清楚討論,就待起而行了。
【本文轉載自科學人2007年4月號】
地球增溫1度 17億人缺水
摘錄自2007年4月2日聯合新聞網報導
聯合國的「氣候變化跨政府小組」發表4份報告中的第2份指出,2020年全球平均溫度將再升高1℃,缺水人口將達4億到17億,且有部分兩棲動物滅絕。到2050年時若氣溫再升高攝氏1.8度,無水可用的人將增加20億,全球物種約有2到3成瀕臨滅絕。全球暖化最嚴重可能「讓全球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受到水災影響」,「11到32億的人口缺水」,「出現全球性重大物種滅絕」。
報告內容還說,全球的二氧化碳,由美國與西歐等富國逸出2/3,富國已挹注幾十億美元資金控制損害,但在協助窮國解決暖化問題上,富國僅出資幾千萬美元。未來可能面對嚴重乾旱與缺水的非洲二氧化碳排放量低於3%,而冰原消融海平面上升時,南亞與埃及人口稠密的河流三角洲可能承受最大風險。
部分科學家樂觀地表示,在全球設法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後,上述氣溫急劇升高的情形應不致發生。胡佛研究所的學者米勒認為,應將協助貧國提高抗災能力擺在快速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前頭,但其他科學家認為兩者可並行。
聯合國的「氣候變化跨政府小組」發表4份報告中的第2份指出,2020年全球平均溫度將再升高1℃,缺水人口將達4億到17億,且有部分兩棲動物滅絕。到2050年時若氣溫再升高攝氏1.8度,無水可用的人將增加20億,全球物種約有2到3成瀕臨滅絕。全球暖化最嚴重可能「讓全球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受到水災影響」,「11到32億的人口缺水」,「出現全球性重大物種滅絕」。
報告內容還說,全球的二氧化碳,由美國與西歐等富國逸出2/3,富國已挹注幾十億美元資金控制損害,但在協助窮國解決暖化問題上,富國僅出資幾千萬美元。未來可能面對嚴重乾旱與缺水的非洲二氧化碳排放量低於3%,而冰原消融海平面上升時,南亞與埃及人口稠密的河流三角洲可能承受最大風險。
部分科學家樂觀地表示,在全球設法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後,上述氣溫急劇升高的情形應不致發生。胡佛研究所的學者米勒認為,應將協助貧國提高抗災能力擺在快速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前頭,但其他科學家認為兩者可並行。
2007年3月26日 星期一
高爾重返國會 敦促立即凍結溫室氣體排放量
摘譯自2007年月3日21日外電報導;丁秋仁編譯;蔡麗伶審校
美國前副總統高爾22日重返國會,向參眾兩院委員會疾呼,立法者不該再爭喋全球暖化的科學立論,而是應積極採取行動,遏制溫室氣體排放。高爾在大篇建言中,呼籲美國立即凍結溫室氣體排放量,並且在2050年之前削減90%的總排放量;同時肯定排放上限、額度交易和碳稅等機制,對削減氣體排放的效用。高爾亦提出一項中止條款,內容包括建造不需配有碳素收集設備的新環保燃煤電廠等。
高爾將氣候變遷稱為「地球緊急狀況」,他說,氣候變遷「威脅我們的文明與地球可居性的存續,今天,我們在這裡將50多萬份針對全球暖化的訊息傳達給國會,要求採取真正行動。」以氣候變遷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榮獲奧斯卡獎的高爾,讓自己從競選失利的總統候選人,轉型為孜孜不倦的環保人士。
高爾在會中已擄獲民主黨及一些共和黨員的支持,但是否能轉換成實現這些建議方案的政治意願,仍有待觀察。參議員 John Warner質疑高爾倡導的技術的可行性,並擔心削減排放量恐怕傷及經濟利益,況且同為世界溫室氣體排放大戶的中國,卻不須以同等的水準來削減排放量。高爾表示,立法者們必須明白,國際條約對於已開發及發展中國家,各設有長遠的目標與條件,我們不太可能去要求一視同仁,但用意都是為了減緩全球暖化的腳步。
此外,高爾引用最新一期「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PCC)的報告,證實全球正加速暖化,而人類的活動「極有可能」與暖化現象有關,即使人類完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也難以挽回現在的頹勢。
美國前副總統高爾22日重返國會,向參眾兩院委員會疾呼,立法者不該再爭喋全球暖化的科學立論,而是應積極採取行動,遏制溫室氣體排放。高爾在大篇建言中,呼籲美國立即凍結溫室氣體排放量,並且在2050年之前削減90%的總排放量;同時肯定排放上限、額度交易和碳稅等機制,對削減氣體排放的效用。高爾亦提出一項中止條款,內容包括建造不需配有碳素收集設備的新環保燃煤電廠等。
高爾將氣候變遷稱為「地球緊急狀況」,他說,氣候變遷「威脅我們的文明與地球可居性的存續,今天,我們在這裡將50多萬份針對全球暖化的訊息傳達給國會,要求採取真正行動。」以氣候變遷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榮獲奧斯卡獎的高爾,讓自己從競選失利的總統候選人,轉型為孜孜不倦的環保人士。
高爾在會中已擄獲民主黨及一些共和黨員的支持,但是否能轉換成實現這些建議方案的政治意願,仍有待觀察。參議員 John Warner質疑高爾倡導的技術的可行性,並擔心削減排放量恐怕傷及經濟利益,況且同為世界溫室氣體排放大戶的中國,卻不須以同等的水準來削減排放量。高爾表示,立法者們必須明白,國際條約對於已開發及發展中國家,各設有長遠的目標與條件,我們不太可能去要求一視同仁,但用意都是為了減緩全球暖化的腳步。
此外,高爾引用最新一期「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PCC)的報告,證實全球正加速暖化,而人類的活動「極有可能」與暖化現象有關,即使人類完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也難以挽回現在的頹勢。
訂閱:
文章 (Atom)